總到訪人數:8423405
昨日訪客數:2389
今日訪客數:1773






2024年4月24日 16:54 星期三    農曆:甲辰年 三月 十六     首頁  |  聯絡我們  |  交通路線

嘉慶八年古香爐

靈霄寶殿殿內供奉玉皇大帝、三官大帝、西王母娘娘、神農帝、黃帝等神明,內部皆以道教科儀佈置為主。並設有斗燈與光明燈塔於兩側,更讓整體與道教神壇成列相同。既有供奉神像,其香爐設置就顯其重要。殿中設有兩處香爐,一為讓信眾奉香之香爐,一則為點燒香粉的薰爐。

  《物體藝術》當中提到:「每個東西都有可能是神」,荷蘭的宗教現象學家凡德留(G. van der leeuw)認為,「只要你認為它是,它就是。」實物被主體視為特殊的,大都由於外形所致。尤其那些被收藏、保存的東西,被當作宗教器物的,就普遍被視為避邪的護符。(羅茲勒 (Rotzler, Willy)1991:38)

  另外在《物體系》一書當中提到:「古物只因為它逃過時間之劫,因此成為前世的記號。邊緣物-古物中的歷史性:它是代表時間,一個十分特定的功能,而歷史性的象徵功能來自於起源神話,一種人類自身的文化累積,也是一個文化的記號。」《物體系1997:89》

   香爐最早的使用目的是為薰香,在中國的歷史上從春秋戰國時代起就以形制完備,之後受到了佛教傳入中國與道教興起,香爐的功能逐漸從裝飾與衛生的功用,轉為神聖性的祭祀功用,成為人跟神之間的媒介。

  <臺灣傳統廟宇香爐之研究—以清及日治時代台中、彰化地區為例>

一書當中分別說到:「在民間信仰上,焚香祭拜是神聖的,祭拜完更要恭敬的將香插於香爐內,香爐與神同等地位,是神聖不可侵犯的。

    臺灣有村莊便有寺廟,有寺廟必有香爐,並供奉著該地區信仰的主祀神像;有些廟宇,無神像,甚至只是一塊石頭、石碑,卻不能沒有香爐。」(何佩真2010:21)

     <臺灣傳統廟宇香爐之研究—以清及日治時代台中、彰化地區為例>一文又說到:「台灣香爐的造型各具特色,現保存下來的早期香爐,都分別彰顯出當時社會環境的人文藝術觀。而台灣於清領至日治時期,廟宇所使用的香爐材質,石造占極大多數,次之木造、陶瓷、錫製、銅鐵鑄;可惜的是,由於石造和木造香爐,年代至今已超過一、兩百多年,有些表面雕造文樣多以風化,只能就外輪廓分析其表徵。」(何佩真2010:29)

   所以這個薰香爐,能引證壽山巖觀音寺歷史悠久,寺廟除了是當地居民的中教信仰中心之外,也會因為居民的祈求或是發願,在祈求願滿後,這些有所求的信眾們,以各種不同的形態來答謝神恩,所以是寺內長達近三百年的時間中,有著所留傳下來的文物。薰香爐體是石料材質,年代從爐身上可之為嘉慶八年由謝秀川,吳文明,鍾福貴,梁嘉普……等仝叩。

  而敬獻者首位則是對於龜山開發上,不遺餘力的謝秀川,有以下的介紹說明:

開墾協助 —土目管事:謝秀川

    修建首事謝秀川,謝秀川為粵人,乃霄裡、龜崙兩社熟番土目管事,曾出面招佃開墾大溪一帶,從《桃園廳志》所記載可知於乾隆20幾年間,以在大溪、龜山等地進行招墾,對當地貢獻頗多,壽山巖觀音寺多次的修建與寺內文物也多由其倡導或發起,是早期創建壽山巖觀音寺的民間仕紳中最為重要的,而其身分也證明了壽山巖觀音寺是由漳粵兩地移民共同創建。(桃園縣壽山巖觀音寺已卯年祈安完醮手冊1999:16)

  爐身則以暗八仙圖樣裝飾周身,形制優美且古雅,香

爐腳以神獸—狻猊做為裝飾,造型古樸,甚有趣味感。香爐座下方以四足支撐,與其他一般形制上為三足香爐甚為不同,其獨特性為北台灣少有,之外筆者推論以四足之造型呈現,可能有著護佑四境、安定四方的寓意在裡面,其它部分還尚待深入研究才可得知。

  香爐整體造型優美,

刻工精細,由此可推論當時所敬獻的相關人士,對於該寺觀音菩薩的尊崇。該香爐是為凌霄寶殿內的鎮殿之寶;也可以明確的知曉,廟中的神像表達出人跟神的實際關係,而香爐的存在與擺放成為了聯絡與表現人與神之間的關聯,也成為了用物體實例呈現神聖化的最好詮釋。

  針對該香爐之研究,有上述之說明,而桃園縣境內著名寺廟當中,所存留之香爐,以南崁 五福宮現存的為道光年間,餘其尚無像壽山巖觀音寺,這樣時間較悠久、形制優美、現況較完整的香爐文物,因此薦請桃園縣文化局指定為縣內重要文物。​

Copyright © 2024 Shoushanyan 壽山巖. Desgin by Yellow Line 黃線設計達人 Ver 5.0